根据统计,该平台自试运行半个月以来,共发布涉案图像协查20起,明确了两名嫌疑人身份,并向认出嫌疑人的网友兑现了2000元奖励。如此的破案效果,确实凸显出了“网上抓贼”的功能和作用,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盗窃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但是,很多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们认为这样可能会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导致公民私权被践踏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有人甚至将鼓楼警方的做法与去年12月发生在广东陆丰某服装店的“人肉搜索致高中生自杀”事件相提并论,认为此举可能酿成惨剧,不应该大力推动和应用。依笔者来看,这样的观点并不可取,南京鼓楼警方的做法只要是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并无不妥之处。
一方面,公安机关作为公权机关,不能等同于私力救济中的公民个体,具有权威性。鼓楼警方的做法,是在行使侦查权,并不是一种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通缉令、悬赏通告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计算机网络等方式发布。从本质上看,鼓楼警方的“天罗地网抓小偷”协查平台就是一个犯罪嫌疑人信息发布平台,与其他途径的信息发布渠道相似。而且,该平台还是单向的、保密的,只有警方才能看到举报者和被举报者的身份信息。
另一方面,经过警方前期侦查研究后,被上网的窃贼虽然只是“可疑分子”,还未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罪犯,但其在视频、照片中已经暴露出了他们的行为举止。从这个角度来看,“眼见为实”的证据摆在网友面前,基本不可能产生“耳听为虚”的误伤。由此,也就不可能让无辜之人背负上偷盗恶名,践踏无辜之人的隐私权也就无从谈起了。
说到底,鼓楼警方以“人海战术”抓贼,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不仅增添了侦破案件的途径和方法,也强化了外界监督的力度和广度。作为公权部门的鼓楼警方,只要是严格恪守法律相关规定,平衡好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公众尽可放下内心的忧虑,多给这种创新来点掌声和喝彩。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