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前所未有接近民族复兴的改革开放中国
2013
10 /25
07:38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前所未有接近民族复兴的改革开放中国

沿着复兴路,共圆中国梦,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逐梦史”之 
前所未有接近民族复兴的改革开放中国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人们逐渐实现了“温饱梦”,并开始向着全面“小康梦”迈进。

\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5月,定名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创办,为该地区经济带来了迅猛发展,并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图为1984年7月,国务院发出的《国务院关于设立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的通知》。

\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之不易。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主张“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允许先富、走向共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凭着“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办企业、开工厂,引进来、走出去,逐渐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经济,最终促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

    编者按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深情阐述,道出了人们热议的“中国梦”最为本质的内容。近日,他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再次强调这一问题,并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

  近代以来的中国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中国梦”。面对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敢于在闭关锁国的困境中向往“开放中国”,敢于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呼唤“少年中国”,更敢于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为“可爱的中国”流血牺牲……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清末新政;从义和团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进行了种种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梦”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怀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沿着民族复兴的道路,经过90多年的接力奋斗,新中国“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新世纪“强起来”了。

  回顾历史,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本刊今日以“改革开放的中国”、“可爱中国”、“少年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为线索,追溯百余年历史中的一些片段,重温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逐梦史。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中国梦激发爱国热情,凝集改革创新力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力同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定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共圆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今年的全国“两会”共商国是,令人瞩目。谨以此特刊祝贺盛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着眼于未来,“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当下,“中国梦”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实现“小康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式的现代化”:符合国情的改革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首倡之功,不容忘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时期从此开始。起步之初,“四化”目标得以重提,以利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国门初开,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的落后,邓小平曾感慨地说:“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当了解到日产汽车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国一汽高几十倍时,邓小平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以便和西方的现代化概念相区分。两天之后,他又把这个新提法正式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全新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更加注重“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特点。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说“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这是第一次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设定中国现代化的量化标准。邓小平还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一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语言将“现代化”的抽象概念,具体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出来的愿景。

  从“四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现代化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反映出新一代共产党人对奋斗目标的界定更加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小康梦”:现代化蓝图的战略定位与睿智构想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访。在会谈中,邓小平用“小康”、“小康之家”回答了大平正芳“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这个提问。小康一说由此诞生。

  “小康”寄托了中国传统社会老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邓小平用“小康”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概念来定位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对之前提出的“要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大调整,既利于人民群众理解,也便于和国际社会接轨,体现了邓小平将传统社会理想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的睿智创造。

  何谓“小康”?邓小平认为它“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在经过一番调研后,邓小平认为,到了20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争取达到1000美元,最低达到800美元,这就是小康的状态。实现这个目标,有赖于“翻两番”的奋斗途径,争取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目标提出后,邓小平反复推敲“翻两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的问题。1983年,带着问题的邓小平前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调研。一路走来,情况很好,像苏州大概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这使邓小平信心百倍,开始思考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如何同步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

  江南之行,小康社会的模样逐渐明晰起来,邓小平对这些地方从社会民生等角度总结出的六条小康社会标准很感兴趣,认为了不起。他对“小康”的理解也从“经济小康”发展为“社会小康”。“小康社会”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由此,“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奔小康”成为了整个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三步走”战略:小康梦与复兴梦的有机链接

  1987年2月,邓小平在与加蓬总统邦戈会谈时,首次提出“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不久,他又将这一目标量化为“人均4000美元”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并认为“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

  1987年4月,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时,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战略,并向客人强调“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当时,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自此,“三步走”战略作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被上升为国家意志,它使现代化成为更加便于触摸和感觉、操作和把握的社会建设工程。

  在十三大报告中,细心的人们还注意到:之前使用了30多年的“四化”提法逐渐淡出,而被“小康”和“富强、民主、文明”来替代,这说明我们前进的脚步开始不断接近时代的特色,或许这就是探索的意义所在。

  两个“百年”梦想:更为可行的时间表

  1990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为实现第二步目标开始了不懈努力。此时,改革开放已走过十多年历程,但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改革必须逾越的一个关卡。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实现第二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两种优势叠加释放出巨大经济力量。1995年,提前5年实现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而,总量和人均都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

  第二步目标的提前实现,促使我们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并首次确立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至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新三步走”战略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继承,是其在21世纪的具体化,这就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更为可行的时间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梦的世纪表达

  2000年,我们党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其实,在这个任务提出之前,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思路,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并花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在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一方面,我们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还需要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从2000年到21世纪中叶,时间跨度长达50年,中间没有阶段性的目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是完全有必要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分别从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单单是经济上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时代、既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又体现事业发展需要、既实事求是又锐意进取的奋斗目标。

  “和谐梦”:社会理想的民生承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

  如何做到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我们党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这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目标。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第一次清晰表述。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以及通盘部署,从而把理想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鲜明地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并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两个“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办成一系列喜事,成功应对一系列大事、难事后,2012年11月,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党发出豪迈宣言: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定能”重申了两个“百年梦想”,彰显出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清晰地告诉世界,实现中国梦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到来了!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离这个梦想如此之近。越是接近,就越要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奋斗到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两个百年到来时,无愧于近代以来无数为追梦而献身的仁人志士,无愧于这个辉煌的时代,无愧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主题延伸

  改革开放中国之筑梦

  “小康梦”

  下图为广西百色地区靖西大漠瑶寨的瑶族同胞在电视天线安装现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造福边远山区群众。一直以来广大农民祖祖辈辈的最大梦想就是“娶妻子,盖房子,生孩子”;“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自从我们党提出“小康”、“小康之家”后,农民的追求提高了,开始“奔小康”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钱袋”鼓了、恩格尔系数降了、饮食精了、寿命长了、房子大了、文化高了、旅游热了、通信快了。

  “飞天梦”

  嫦娥奔月、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飞天、古代神话小说中的天兵天将等,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想像力和长久以来的飞天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中国的载人航天梦,无数航天工作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随着我国“神五”、“神六”、“神七”、“神九”载人航天的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的“飞天梦”。

  “统一梦”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和平统一最符合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下图为1988年1月21日台湾同胞返乡探亲团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长城。这名男子身上写着“想家”两个字,反映了他长久以来的思乡情结,这一思乡情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梦想。

  “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建设“美丽中国”,需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共圆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



                      来源:北京日报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古代群体性事件与政治谣言 下一篇: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求索“可爱中国”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