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年鉴 > >正文

全力奋战 英勇奋战 团结奋战
2020
02 /05
09:58
消息来源
人民网
全力奋战 英勇奋战 团结奋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白衣天使夜以继日救治患者,带给人们最坚定的信心;工程建设者昼夜紧张施工,带给人们最温暖的力量;社区工作者早晚不停忙碌,带给人们最贴心的服务……感人的事迹可歌可泣,奉献的精神值得赞扬。本报今起推出“全力奋战 英勇奋战 团结奋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王亮朝

  “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回来”

  本报记者  付  文

  2月4日下午,王亮朝手上又有两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从重症监护区转移至普通病房,“症状明显减轻,在普通病房康复几天,就可以出院了。”

  今年39岁的王亮朝,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经工作13年多。此次疫情中,他是最早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医生之一。一个多月来,他每天都冲锋在治疗第一线。

  “现在,我们医院正在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530多名,接诊压力很大。但是,几乎所有同事都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救治病人。”王亮朝说。

  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病人不仅数量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重症患者。“很多都是‘白肺’病人,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更精细地护理。”王亮朝说。截至目前,他带领的救治小组已经成功将10名重症病人救了回来,“他们现在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能吃能睡,已经转到普通病房。”

  每天早上8点,王亮朝准时到达医院。“先查房,把重症监护区的病人挨个看一遍,详细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比如血压、体温、心跳、肝肾功能等,然后对症调整治疗方案。”他说,有的重症病人病情会出现反复,这就要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调整完还要专人实时观察,仔细记录临床反应;如果有问题,需要医生再调整。”

  王亮朝所在的救治小组,共有4名医生、20名护士。“白班从早8点到下午6点,10个小时;夜班是24小时,从早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再跟同事交接,基本上要中午12点才能走。”

  由于专业防护物资紧缺,王亮朝和同事每天都很“节省”。防护服只能穿一次,他们很少喝水,尽量不上厕所,即便如此,每天下班时,身上衣服也常常湿透。

  “王医生你好,此刻也许你正在抗疫第一线,辛苦了!真诚希望你防护好自己,祝福你平安无恙,我们一起迎接美好的春天!”这是王亮朝的一名患者发来的短信,简单的几句话,让疲惫的他备感温暖,充满力量。

  “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回来。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患者和家属期待的眼神,才能不留遗憾。”王亮朝坚定地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团队

  “关键时刻,这支队伍靠得住”

  白剑峰  杜巍巍  杨  岑

  “毛毛,你还好吧?”

  “我挺好的,您怎么样?”

  “我挺好的,你忙你的吧!”

  挂掉80多岁母亲打来的电话,年过六旬的“毛毛”已是泪盈眼眶。她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一个多月来,她带领的急诊团队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白天抢救室20名危重患者,日间留观4人,上呼吸机6人次。病人直接排到门诊大厅门口了。最后担架车没了,监护仪没了,氧气坛子没了,输液架没了,插线板也没了……晚上7点走时,留给夜班16个病人,4个上着呼吸机,还有4个可能要上无创呼吸机。今晚又是一场恶战!”

  这是急诊医生胡念丹1月29日随手记下的一组数字,也是近期急诊团队的工作常态。

  急诊科,在任何一家医院都是“前线”。但是,自疫情暴发以来,魏捷和党员骨干杜贤进、田丹、丁瑜、万曦等人组成的急诊团队,从“前线”直接冲到了“火线”。

  “以往急诊科也有就诊高峰期。但是,现在一天24小时中22小时都是高峰,每天好几百号病人就诊,别说吃饭、喝水了,上厕所都很困难。忙到半夜两点喘口气后,凌晨4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更严重的是,每一名急救病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这给见惯生死的急诊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疫情暴发后,急诊团队重新排班,青年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我来加班,孩子有我妈妈照顾。请你答应我,但不要告诉我妈妈。”“我刚把孩子送回老家。飞机停飞了,正从四川坐火车回武汉。武汉站不能停靠,我只能在下一站下车。但是您放心,今天晚上我的夜班,我怎么都要赶回来。”党员李文强、陈静、朱睿瑶,都是急诊科外派到基层医院的骨干。听说科室人员紧缺,他们自愿放弃休假,迅速返回医院投入战斗。

  急诊科有一位女医生,怀孕5周了,却一声不响奋战在一线。直到有一天交班的时候,当她脱下防护服,魏捷才突然意识到她怀孕了,当即就把她“赶”回了家。

  “关键时刻,这支队伍靠得住!” 魏捷欣慰地说,这支技术过硬、团结友爱的急诊团队敢于担当,从未让她失望过,给了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和不竭动力。

  抗击疫情期间,魏捷一直强调:“作为一名医生,除了要勇敢,更要有智慧。医生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去救治更多病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

  本报记者  田豆豆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此次抗击疫情的前线,南楼5—7层的ICU(重症监护室)病区,则是前线中的前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教授告诉记者,此时,他已在金银潭奋战了半个月。

  疫情发生后,由于金银潭医院本院医护人员力量不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等相继派专家团队紧急增援。1月18日晚,余追随队紧急进入金银潭医院。

  “当时这里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护理人员均没有ICU工作经验。”余追说。“改造”工作自1月19日上午开始,大约花了两天半时间。6层病区一边收治危重病患、一边完成改造。

  22日前后,金银潭医院出现医护人员感染,接着有前来增援的其他医院团队负责人感染。“ICU病房对设备要求很专业,改建初期很多配套跟不上,加上团队临时拼凑,一开始工作难度非常大。”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两天半时间就将南6楼彻底改造,基本具备收治危重病人的功能。

  ICU扩增对于危重病患的接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仅6层ICU就有7名病患转送至普通病房。“经过团队的两周努力,危重病人死亡率在缓慢下降,随着各方面越来越接近正常ICU标准,以及救治方案的不断优化,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应该会有提高。”

  在支援医疗队到达之前,由于人手严重不足,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采取“3天一个24小时”轮班制度,每72小时实际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对他们来说,每天回到住地,只要一沾床就睡着了,两三点醒来才能冲个澡。大年三十,余追上半身短袖湿透的照片在互联网刷屏,网友无不为之动容。而他下班睡醒后,一下子收到几十条微信才知道自己“火”了。

  如今,随着来自湖北、湖南和安徽三拨ICU护士的加入,护理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危重患者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衷心感谢祖国各地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你们的到来,带给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力量。”余追说,“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者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使命必达”

  本报记者  田豆豆

  除夕当天投身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大年初四又马不停蹄转战雷神山医院……这个春节,中建三局二公司党员严杨在建设一线与时间赛跑,“火神山已经交付,雷神山即将完工,为了这一刻,一切都值得!”腊月廿九,严杨得知中建三局承建火神山医院的消息,除夕中午他瞒着妻子,独自驱车返回武汉。

  在昼夜不停的火热工地上,平凡的建设者们书写着感人的故事。

  中建三局劳务工人宫达飞辛苦数日,拿到工资后立即把钱捐了出去,因为“想再为抗击疫情尽点力”。

  建设者袁绪强,半年前就和女友订好大年初四举行婚礼,却在约定的日子坚守在火神山医院工地上,他用手机向未婚妻喊话:“等我回来,还你一场完美的婚礼!”

  1月29日是陈畅儿子满月的日子,这时,他已经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连续奋战18小时,通过手机视频看到儿子的笑脸,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要为他做一个好榜样。”

  44岁的武乃东是有15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春节,他原本准备带家人回山西老家为父亲祝贺八十大寿。接到建设任务后,他没来得及退票,在除夕夜赶往火神山现场。“看直播的时候,一想到老爸也是现场其中一员,就感到很自豪。”武乃东的孩子说。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中,很多建设者夫妻、父子同上阵,争分夺秒,共同奋战。

  今年54岁的陈金国是湖北省首席技师、中建三局二公司设备管理公司的塔吊专家,也是一名党员,他的儿子陈龙龙是中建三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这个春节,我们同在火神山项目上。我就见过儿子两次,中午吃饭的时候如果有时间,儿子会给我送点水。”

  29岁的翟勇是中建三局二公司的一名生产经理,除夕前一天,他接到公司通知便从黄冈老家赶到武汉,投身火神山医院建设大军。翟勇的妻子严美玲是武汉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这个春节,夫妻俩坚守在各自的“战场”。“我俩都是党员,这个时候一定要冲在最前面!”翟勇说。

  “我们不怕吃苦,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人少吃一些苦。”中建三局党员黄正凯带领党员们面向党旗,高喊出“必胜”的口号,“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使命必达!”

  

  武汉市江汉区应急管理局干部徐宏博

  “把最困难的地方留给我”

  本报记者  申少铁  李昌禹

  “把最困难的地方留给我,把最困难的时期留给我!”

  自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江汉区应急管理局干部徐宏博,主动请缨去疫情最严重的社区,开展消毒、运送物资、防疫宣传、心理疏导等工作。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

  徐宏博分管的两个社区分别是青松社区和青年社区,距离华南海鲜市场的直线距离都只有约两公里,防疫任务非常重,还有很高的感染风险。有人问他是否害怕?“作为一名军转干部,为人民服务是我的使命,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徐宏博很坚定。

  每天清晨,徐宏博都会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去社区消毒,上下楼梯,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喷洒消毒水。由于防护服不透气,他经常在喷洒的过程中大汗淋漓。疫情暴发后,医院缺乏医用物资,加之春节临近,人手严重缺乏,他经常一个人干多个人的活。有些企业捐赠的物资在武昌区的仓库,徐宏博开车赶到武昌,再将货运回江对岸的江汉区,逐个医院运送物资,“有时候整天都在开车,忙得根本顾不上吃饭。”

  有些物资晚上运到仓库,为了尽快送到医院,徐宏博便通宵运送。有一天,徐宏博接到通知,有一批医用物资晚上要运到江汉区。当晚他在办公室守候到凌晨4点,不顾倦意,装卸、分堆、出发,上午9点便将所有的物资都运送完毕。

  “疫情暴发之初,社区居民都很恐慌,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我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徐宏博说,许多社区居民对情况缺乏了解,便打来电话咨询。刚开始,电话特别多,哪怕是吃饭、睡觉、如厕,都会接到社区居民来电。“有人到了晚上12点,心理压力就变大了,明明是感冒,也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行了,又咳嗽了,打喷嚏了。”徐宏博都会一一跟他们解释新冠肺炎与感冒的区别,让他们不要担心。

  “只要是突发事件,我们都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和处置。这是我们应急管理干部的责任。”自疫情发生后,徐宏博一直坚守在岗位,没有请一天假。徐宏博的母亲去年查出了癌症,还处于居家治疗期间。徐宏博每隔3天去超市买一大堆菜放在家门口,对母亲说:“妈妈,我没有时间回来,您好好照顾自己。”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

  “必须冲上去,这是医生的天职”

  白剑峰  黄征宇  李  蓓

  从“60后”到“90后”,从抗击非典的老将到第一次参战的新兵,一支160人的医护团队坚守了一个多月,与病毒抗争,为生命接力。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号称呼吸“梦之队”,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胡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钢铁侠”。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支团队日夜奋战,冲锋陷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半个月前,晚上11点多,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收治了一名73岁的婆婆。患者呼吸窘迫,全身冰冷,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随后的CT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的双肺被病魔几乎完全“侵蚀”。胡轶迅速决断:“尽快上呼吸机,加强生命支持!”

  经过高流量吸氧,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并没有明显升高,医护人员马上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精准调适呼吸机参数,没过多久,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终于升了上来。

  “治疗重症病人,最重要的是守护。”胡轶说,只有坚持不懈地守在患者身边,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

  在每天的查房中,胡轶发现,不少患者精神焦虑,意志低沉。每次面对情绪不好的患者,医护人员总会说:“吃好睡好,才有力气抗病毒。不要怕,信心比药物更重要!”有些患者半夜因紧张焦虑而失眠,医护人员也会细心劝慰,努力让每一位患者安心治病,渡过难关。

  从2019年12月29日起,胡轶连续作战,每天来回奔波,排查病情、参加会诊、讨论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没有一天休息。

  他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左右,经常忙到晚上10点才能吃上晚饭,直到凌晨1点多才能睡觉。最忙的时候,甚至熬过两个通宵。一个多月下来,人瘦了13斤。

  “如果医务人员都退缩了,谁来保护病人呢?我们必须冲上去,这是医生的天职。”胡轶表示。

  结束了一上午忙碌的工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倪芳和护士袁婷走出隔离病房。由于长时间戴着口罩,她们的脸颊和鼻子都被磨破了皮,原本洁白的脸上被勒出深深的红印。

  每天轮班8小时左右,为了挤出时间救治更多患者,护士们工作时不敢上厕所、不敢喝水。由于防护服不透气,浑身被汗水湿透,嘴唇干裂。只有每天交班后脱下防护服,才能补充水分。倪芳说:“为了患者,什么都可以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钟强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本报记者  田豆豆

  “无创通气效果相对较好,但一定要从低压开始逐渐提升压力。”1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钟强还处在隔离期,已经记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急重症患者管理的13条工作体会。

  1月11日,钟强接到紧急通知,担任同济医院第一批医疗队队长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湖北省专家组成员,他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早已知晓,也知道当时金银潭医院作为专科医院,只收治重症、危重症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但他说:“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钟强带领的同济医院医疗队和金银潭ICU(重症监护室)吴文娟教授团队一起,负责金银潭医院南7楼一层楼ICU病区的救治任务。这一层的病人病情都是最重的。病房里已有6名危重病人,他们年纪普遍较大,基础病较多,其中3名还需要透析。

  面对复杂的病情和高强度的工作,还有可能出现的感染,大家的压力不言而喻。而作为负责人,连续12天每天24小时待命,钟强的压力最大。因为最后做决定的是他,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救治的进程。

  “好在,病情面前我们总是‘健忘’的,担忧、恐惧立刻让位给共产党员和医生的责任感!”钟强说。

  作为医疗队队长,钟强要求年轻队员一定要注重细节,对病房内的每一个操作都要严格把关,因为任何一个操作都可能是生死之别。

  在同济医院,很多其他病毒性肺炎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重症患者都使用密闭性吸痰,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为保证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在金银潭医院也必须这样做!”钟强说。

  医院非常重视他的建议,迅速购置了医疗器械。第二天,钟强就让同济医院ICU护士刘伟权将所有的呼吸机安装上密闭吸痰管,并协助培训所有护士掌握操作技术。同时,他还参与制订诊疗指南,为“气胸并发症处理”“呼吸机的使用规范”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直到1月24日,同济医院第一批支援医疗队离开,金银潭医院没有一名护士被感染。钟强也结束了在金银潭医院的工作,开始自我隔离。在隔离病房他也没有闲着,他不断总结处理危重患者的经验,给青年职工打气加油,在线回答患者咨询,为医院发热病房改造提合理化建议……

责任编辑:总管理员
上一篇:依法从严从重打击危害疫情防控相关犯罪 下一篇:中国法学会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